别让叛逆误杀了沉默的父爱误杀
豆瓣评分一路飙升至7.7分,票房已超4亿,在大盘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改编、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的《误杀》无疑是贺岁档跑出的一匹“黑马”。
《误杀》海报《误杀》的故事地点设定在泰国,以一个因误杀而逃避追责的事件为动因,讲述了李维杰作为一个父亲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挺身而出守护家人的故事。近年来,国产翻拍片的数量不在少数,但鲜有成功案例。那么《误杀》凭什么能够在贺岁档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跑出黑马之势呢?影评人认为,环环相扣的紧凑剧情、诚细腻的表演诠释和熨帖自然的本土化改编,是《误杀》带给国产翻拍片的成功经验。
而紧扣守护家庭的情感核心,翻拍电影的底层逻辑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心理期待,也是《误杀》能够脱颖而出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我是一个没什么本事的人,也没能让你们过得好一点,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面前。”
李维杰的这句台词将一个男人作为父亲、作为丈夫对于家庭的爱与责任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升华了整部电影的情感主题,也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懂得了隐忍的父爱。下面我们就抛开电影中的悬疑因素,单从情感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误杀》带给我们的一些关于父爱的思考。
1.沉默、隐忍、不知道跟子女如何相处,是父爱被“误杀”的根源
朱自清在《背影》里这么描述他的父亲,“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小时候,父亲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总是那么的高大,但是随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父亲的形象却一天天地矮了下去。等我们到了叛逆期,生活里似乎总是充满了和父亲的各种对抗,嫌他抠门,嫌他啰嗦,甚至嫌他没本事……
李维杰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父亲,他与妻子阿玉来泰打拼17年,膝下育有两个女儿,平平和安安。年届四十的他靠开设网络公司为生,没什么太大的本事,更没有太高的追求,一家人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可能就是他最大的追求与向往。
没有哪一个人真正懂得自己的父亲,然而,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揣测或某种信赖。——米南德
小时候的平平就像小时候的我们,对父亲充满了崇拜和依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亲之间也逐渐产生了难以调解的隔阂。而不懂得怎么表达父爱,不知道怎么和女儿沟通的李维杰,也逐渐不被女儿所接纳。但是他对女儿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当得知只有最优秀的两个名额能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的时候,他发自内心地为女儿感到开心,甚至不惜用讨好的语气夸奖女儿。
但是,生活的拮据与现实的残酷又让他不得不遏制住自己汹涌的父爱,即使心里有一万个不想,也不得不一次次拒绝女儿的要求。当得知平平要参加的那个夏令营三天就需要泰铢的时候,李维杰当场拒绝了女儿。这个时候他在平平的心目中是“残酷”和“不近人情”的,所以平平生气地喊他“葛朗台”。
是的,欧也妮葛朗台,小气而又惜财如命的象征。
冰心说:“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或许是不忍再让平平失望,或许是想缓和跟平平之间紧张的关系,李维杰半夜又偷偷将签好字的夏令营家长同意书放到了平平的房间。看着熟睡中的女儿,李维杰笑得很温柔。
这就是隐藏在我们背后的父亲,是沉默、矛盾、残酷却又温柔的父爱。
2.父爱或许会被“误杀”,但从不会缺席
沉默而又隐忍的父爱或许会被我们的任性、我们的叛逆、我们的不理解等“误杀”,但是当我们真正需要它的时候,它却从来不会缺席。
平平在参加夏令营的时候被警察局长拉韫的儿子素察强暴了,又用手机拍下视频威胁平平,在阿玉和素察发生肢体冲突的时候,平平误杀了素察。而此时的李维杰正在外面出差,当他给家里打电话却没人接的时候,他开始紧张了。一直被女儿视为葛朗台的他,宁愿多花一些钱也要打车回家。这就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对于家庭的责任感。
得知事情真相的李维杰,深知法律无用,所以为了维护女儿捍卫家人,他通过自己在电影里学到的经验以及自己的智慧,从掩埋尸体到销毁一切证据,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缝隙中,与警方在身心层面展开了殊死一搏的较量。
或许在现实社会上,李维杰是一个无能又软弱的人,他害怕滥用私刑的警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羔羊”,但是在灾难降临时,李维杰却果断挡在了家人的前面。也正是通过这件事,他与女儿平平达成了“和解”,平平切身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所以她情不自禁就喊出了那声久违的“爸爸”。
现实中,我们的“父亲”何尝不是如此,他们或沉默、或无能、或执拗、或严厉,甚至都没什么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懂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念。但是当我们真的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却能奋不顾身地护在我们前面。
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下发一个文件,需要户籍所在地的村委会盖章。不知道什么原因,父亲跑了几趟村委会都没盖成。眼看截止日期就要到了,学校催我,我催促父亲,最终在截止日期前一天我收到了文件。后来听人说,当时村里怕担责任不愿意盖章,父亲急红了眼,跟他们说,“今天盖也得盖,不盖也得盖,今天不盖好章我就死在你们村委会。”
我当时听了很惊讶也很感动,这还是我那个懦弱了一辈子又胆小怕事的父亲吗?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父爱有多么的伟大。想想当初自己的叛逆,以及对父爱产生的种种怀疑,真是悔不当初。跟李维杰和平平一样,通过这件事我才算跟父亲以及被自己亲手“误杀”的父爱达成了“和解”。
3.父母之爱子,则为计深远
李维杰最后的自首有很多可能的原因:一是为了平息因为自己的事情所引发的暴乱;二是自己确实杀了素察也欺骗了很多善良的民众,他只有接受法律的审判才不能够减轻良心的不安;三是他要给自己的女儿做一个好的榜样。
影片的结尾,小女儿安安的试卷明明只有70分,却用涂改液改成了分,这说明这个事件已经对年幼的安安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让她错误地觉得,为达目的撒谎也是一个正确的途径。
作为丈夫和父亲,李维杰在亲情面前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可以选择摒弃人性,甚至不惜杀人犯罪。但是事情结束之后,当一切都平静下来了,每个人还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此时恢复理智的李维杰,为了女儿能够分清楚对错,能够明白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最终还是选择了自首。
“没想到我们父女,竟然是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才重新找回过去的信任和依靠。希望这件事,能让你真正地长大,不再惧怕生活里的任何经历。爸爸爱你!”
当自首的李维杰坐在囚车里泣不成声,看着后面哭喊着追着囚车跑的平平,心里想着的是希望通过这件事女儿能够真正勇敢起来,以后遇到任何事都不要害怕。
影片到这里已经全部结束,而李维杰也跟自己的女儿达成了和解,完成了“父爱”的自我救赎。
4.父亲的地位可能有高低,但父爱从来没有大小
阿玉说,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这是截然不同的爱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作为影片里的“反派”,拉韫和都彭也跟李维杰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儿子素察,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方式的溺爱:当素察打伤了别人的眼睛,拉韫甚至不惜花十万泰铢来获得对方的谅解;素察背着父亲都彭买了车,拉韫在丈夫面前极力为儿子做辩解;甚至素察强暴了平平被“误杀”之后,拉韫不顾一切地去寻凶手。
作为父亲的都彭,毫无疑问也是爱着自己的儿子的,只是比起李维杰,他更加不屑于表达,任由拉韫对素察的溺爱与纵容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影片的最后,拉韫和都彭因为拘捕殴打李维杰一家,引起了市民的暴动,直接导致拉韫被停职,都彭退出市长竞选。失去儿子的夫妻二人在忏悔塔前,彻底褪去了所有的光鲜,悲痛欲绝、异常憔悴。
面对李维杰,都彭说,失去名利、失去一切都没有失去儿子更加痛苦。从这里可以看出,曾经那个倔强而又不可一世的市长候选人,为了儿子最终还是屈服了,回归到了作为父亲的角色上。为了知道自己的儿子的下落,他甚至不顾尊严地、卑微地去求一个可能杀了自己儿子的人,哪怕对方只是点头摇头都可以。
所以,李维杰和都彭虽然地位不同,对子女爱的方式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给予的父爱却没有大小之分。尽管结局不同,但这是爱的方式、教育的方式不同所带来的不同后果。
结语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
年筷子兄弟一首《父亲》以“儿子”的口吻,用平民化的真情讲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父亲的故事,表达了亿万儿女对父母给予的厚重而深沉的爱的回馈和感恩。时隔7年,肖央在电影里从“父亲”的视角,讲述了父亲对于子女沉默、隐忍、强烈的父爱。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学会站在父亲的角度去理解他的不易与辛酸,理解他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家之主的骄傲与倔强。而作为一个父亲要怎么去爱护和教育自己的孩子,统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或许我们有电影里李维杰的勇气,但是却少有人能有李维杰的智慧来对抗的现实社会带给我们的不公。
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李维杰所展现出来的父爱的伟大与悲壮,很是感动,但还是希望所有父亲的都能够爱得简单一点,直白一点,平易近人一点。让子女真正理解了父爱以后不至于因自己曾“误杀”过父爱而感到内疚和后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