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古港焕发生机

治疗白癜风第一的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整治后的樟林古港。陈澄生摄

■春风化雨

“樟林古港一度衰落,河道淤塞……难以想象这个历史上曾经的粤东第一大港,经过多年整治后,又一次焕发生机。”原樟林古港整治办公室主任陈澄波感触颇深。

樟林古港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是著名的红头船启航地。华侨出海后,在南洋一带赚了钱,又纷纷回乡修路建学校,也带回了西洋之风气,改变了一方风土人情,推动其成为广东侨乡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年,东里镇樟林村被评定为广东省古村落。年6月,东里镇樟林村被评定为中国传统村落。年,樟林古港获评“汕头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目前,樟林古港已被列入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8处示范段之一。

樟林古港乡风文明的转变,是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多方努力,也离不开华侨世世代代的传承与坚守。

华侨文化催生

古港综合整治工作向心力

樟林港埠最初的兴旺,可以追溯到清朝乾嘉年间。在鼎盛期,一度形成了“八街六社”(后又增建三街)的港埠格局,号称粤东“通洋总汇”。

如今漫步在长达米的新兴街上,依然可见那在历史洗礼下留存的50来间货栈房。“当时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栈房前门临街,后门通内港,熙熙攘攘的人流络绎不绝,都是来取货、运货的,贸易一时好不热闹。”东里镇文化站站长吴庆连将樟林古港的历史娓娓道来。

位于新兴街口的永定楼,曾是货仓和航标两用的实用建筑。年逾70岁的樟林本地全科医生林端楠在该处长大,他从小就听着父辈给他讲述,从樟林港出海的红头船队曾多达多支的盛况。

然而,入海河道逐渐淤塞,樟林港因为地理变化,退出历史舞台后,遭遇了古镇为人淡忘的现实。新兴街的栈房曾破败不堪,这里的百年华侨建筑群,也难逃被风雨侵蚀的命运,维护资金缺口之大,使保育工作一度举步维艰……

拐点出现在7年。樟林古港环境综合整治和保育活化工作在当地政府部门和侨胞的不断努力下逐步推进,步伐不断加快。

8年东里镇投入0多万元对古港河逐步展开水体环境整治;年广东联泰集团捐资万元对樟林古港进行全面环境综合整治;年投建南粤古驿道少年儿童绘画艺术墙和大型仿真景观红头船;年启动南粤古驿道-樟林古港示范段巩固提升工程建设……

年樟林古港—新兴街古驿道被省住建厅列为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同年12月樟林古港被评为“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

华侨搭起

中西文化交流“连心桥”

樟林古港河,一艘长25米、宽9米、高7米的三桅仿真红头船停靠在河道旁,向世人讲述着潮人过番“出洋谋生”敢闯敢干的拼搏精神。

目前我国约有万海外侨胞,潮汕籍侨胞约万,遍布五洲四海,连接中国与世界。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多万,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多万。

“过番三件宝”——市篮、水布、甜粿,成为无数华侨刻骨铭心的记忆。红头船就是他们乡愁的寄托,故土成为入梦而无法随风的点点思念。

据东里镇委、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海外侨胞把樟林古港作为寻根访祖的起点,当地年接待海外华侨、侨胞约0人次。

华侨文化对樟林古港乡风文明的影响是巨大的。汕头市澄海区博物馆馆长蔡文胜认为,南洋文化以破竹之势打破当地陈旧的风气,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迅速席卷这片土地。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一书写道:“华侨的住宅,在外观与屋内的装饰,往往有外洋的影响。”蔡文胜认为,清末民初在樟林一带出现了不少以“里”命名的成片华侨建筑,便是“中西合璧”建筑文化的体现。此外,樟林当地群众种荖叶、种林檎、食槟榔等习俗的形成也是文化交流的结晶。

“一些华侨也会将家族古训刻在书斋的墙上,真正浸润于家风文化里,乡风文明才可以代代传承。”蔡文胜说。

桑梓情深滋润

樟林古港精气神

年谢雪影在《潮梅现象》一书中提到,“潮梅经济命脉,悬于南洋批汇”。

被红头船精神所感染,华侨出海一直未忘故土,怀抱一颗赤子之心,源于对根的守护,他们源源不断地汇钱回家。可以说,侨汇成为推动樟林古港发展的重要源泉。

据东里镇委、镇政府数据显示,该镇侨胞至今累计为澄海苏北中学以及樟林中学、塘西小学等10多所学校,捐资助学款项达人民币万多元、港币70多万元和泰币.8万泰铢。

单单澄海苏北中学该校的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居泰国的侨胞为学校建设捐资的就有郑碧波、蓝健龄、金树浩等几十人。澄海苏北中学也培育出万千学子。

华侨爱国爱乡的精神之火,是代代传承且生生不息的。东里镇樟林青年爱心义工队队长朱长余,便是在樟林长大,并受到华侨先辈精神的熏陶,多年来致力于公益事业。

年下半年度“汕头好人”刘舜花,则在10多年前,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姐妹,在东里镇共同成立了存心东里水寨爱心社,并已为孤残、病患、困难群众筹募资金超过万元。

此外,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将华侨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也为当地乡村治理探索出新的经验。

侨批是海外华侨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5月30日下午,“侨批纸短家国情长”活动在樟林古港永定楼侨批展览馆举行。活动用“侨批”故事感动人心,成为澄海志愿服务与“侨文化”结合的一次生动实践。

“寄侨批是华侨过番谋生后最重要的事情,大量侨批档案成为见证侨胞家国情怀的历史文献。”汕头市澄海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认为,通过挖掘“侨文化”内涵,向群众展示樟林古港的历史人文资源,创新性打造具有“潮侨”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对当地乡风文明影响将更加深远。

■记者手记

红头船唤起

侨胞记忆

俗话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据不完全统计,到海外谋生的先侨,60%以上从樟林古港出发。

红头船精神在华侨心里生根发芽,桑梓情浓让他们不忘故土,回馈故里,在家乡投资兴业、热心公益。

不管走得多远,都不忘记来时的路。一波又一波移民潮下,许多怀揣赤子之心的潮商巨子涌现——

例如泰国侨领郑午楼成一代银行家,致力于慈善事业,将潮汕善堂文化传遍东南亚;谢国民子承父志,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回汕头拿下外商投资“号”,用实业反哺家乡……

华侨文化也催生了乡风文明的向心力,滋润了古港的精气神。

每次漫步在樟林古港,总会让人有迷失在历史烟雨中的感觉。那些斑驳的石碑、古老的石地板、墙壁微微脱落的栈房……是古港华侨历史存在的载体,而一些保留至今的民俗,极具潮汕侨乡文化特色,古港无疑保留了连接海外侨胞的功能。

侨胞集体记忆被红头船唤醒,古港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东里镇正全面推进樟林古港潮侨文化旅游区项目,搭建“潮侨文化传播基地”,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打造集潮剧、大锣鼓、剪纸、灯谜、书法、版画等于一体的文化体验带,重构华侨华人精神家园。

据东里镇委、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完成樟林古港八街六社相关文物、历史建筑、民房等方面摸查工作,樟林古港规划建设工作方案已制定,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竞赛活动也已启动,该项目将于年开始建设。

一个更加和美而有活力的樟林古港未来可期。

南方日报记者沈丛升实习生许可

通讯员谢琼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84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