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韩元真的不值钱吗
在日本和韩国的影视作品有时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在街上买一瓶矿泉水就要几百元,出门买个菜有时就要花掉几千上万元。在当今世界的主要货币中1元人民币可以兑换0.美元、0.英镑、0.欧元、0.加元、1.港元、1.澳门元、4.新台币、10.俄罗斯卢布、10.印度卢比、0.澳大利亚元、0.新加坡元、4.泰铢、15.日元、.韩元......
有医学组织统计日本人由于睡眠不足引发的交通事故、生产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3兆日元;日本政府公布的年‘’大地震的经济损失是16兆亿日元。中国统计经济数据用到的最高数字单位就是“亿”,而日韩则直接用“兆”(一万亿)来计算,迄今为止兆这个单位在国际经济界还几乎是日韩的专利特产。目前发行的日元纸币最小面额为元、最高为0元;日元硬币则有元、50元、10元、5元、1元等面值。
在世界主要货币中唯一能比得上日元面值的就是韩元:目前发行的韩元纸币最小面额为元、最高为元;韩元硬币则有元、元、50元、10元、5元、1元等面值。这样看起来日元、韩元似乎确实不值钱,然而我们不要忘了货币在本质上是一种用于交易的支付手段。货币本身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只有当用于购买你所需的东西时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日元、韩元所谓的“不值钱”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感觉的问题。这里首先涉及到的就是货币单位的计量:人民币的计量单位有元、角、分,过去还曾一度使用过厘这种计量单位,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已见不到一厘钱了,事实上今天可能连一分钱也很难见到,但人民币在元以下是有角、分、厘等辅助计量单位的。相比之下日元、韩元是不存在角、分等辅助计量单位的。
日元、韩元最小的计量单位就是1元钱,也就是说在日本、韩国是没一角钱、一分钱这种说法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主币之外都有辅币:人民币在元之下有角、分、厘;美元之下有美分;英镑之下有便士......这其实不过就是单位大小罢了,并不涉及到值不值钱的问题。日元、韩元固然可以拿来同美元、英镑比较,但其实也同样可以同美分、便士比较啊。
货币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用于交易的支付手段,所以货币的价值不是由面值单位决定的,而是由实际购买力所决定的。我们先入为主拿日元、韩元同我们的1元钱比较觉得日元、韩元“不值钱”,那么如果拿日元、韩元同我们的一角钱、一分钱比较呢?其实即使我们把世界各国的货币以同一样商品串联起来都无法说明哪国货币的购买力的强弱,因为这还涉及到当地的物价指数、单位时间劳动力报酬率等问题。
设想两个同样拿着每个月1万元人民币工资的人分别生活在物价指数高的国家一线城市和一个物价指数低的乡镇。尽管这两个人拿到手的工资在面额上是一样的,然而他们各自在当地所能购买到的物品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实际生活质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没考虑物价指数、劳动报酬率、货币计量单位等因素的前提下贸然评价某种货币值不值钱是毫无意义的。
面额单位并不能证明某种货币的价值,只有购买力才是体现货币价值的核心要素。迄今为止世界上一共有英镑、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五种全球储备货币。目前日元作为全球主要避险货币的地位仍是比较稳固的。仅仅依据面值大小就认为日元是否值钱显然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面额大和值不值钱其实是两个概念,那么日元、韩元的面值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
这主要是因为日、韩两国在历史上都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飞涨的物价导致货币的面值越来越大,而在危机渡过之后换发新货币的成本太高,于是索性就仍坚持使用大面值货币。日元的历史要从明治维新说起:甲午战争后泱泱大国败于东洋弹丸岛国的现实深深刺痛了国人,于是一部分思想进步的维新派人士开始研究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试图通过师夷长技的方式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
日本的明治维新中有一条废藩置县的措施被中国的维新派人士称之为“周秦之变”:废藩置县在中国的维新派人士看来就犹如秦始皇把周朝诸侯邦国林立的分封制改造成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秦始皇的大一统改造中有一条重要举措就是统一货币,而日本货币的统一直到明治维新以后才得以完成。在武士阶级统治日本的幕府时代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社会经济形态始终停留在以大米为媒介的物物交换时代。
随着日本和东亚大陆的中国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使日本开始引入中国货币:日本战国时代的织田信长就在自家领地推行中国明朝的永乐通宝,而且还直接把永乐通宝印到了自己家的旗帜上。当织田信长以中国的永乐通宝作为自己领地的流通货币时其他割据一方的诸侯大名在自家领地使用的是什么货币呢?纸币、黄金券、白银券、铜券、稻米券、绳索券、雨伞券......各种你能想到或想不到的东西都被当成货币使用。
仅当时日本各地流通的纸币据不完全统计就有种。直到明治维新后的年在日本全国统一发行的日元才登上历史舞台。当时1日元可以兑换1美元,而且在金本位下与黄金挂钩。到了年1日元可以兑换0.5美元。如果我们用这时的日元汇率与今天进行对比就不能不说当时的日元真是太值钱了。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二战时期:日本在经过长期的战争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
当时实际占领日本的美军成立了盟军最高司令部,而日本政府则是在盟军最高司令部的领导下工作。盟军司令部为减少失业决定启动印钞机大印钞票。到了年日本流通中的货币达到了亿日元。这是年亿日元流通量的20倍左右。当时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达到了1美元兑日元的历史最低纪录。到了5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国内物资日渐充足,日元的含金量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按说这时的日本可以将旧币全部收回来,然后再重新发行正常币值的货币,但这么做的社会成本实在太大了,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金融秩序混乱,所以日本政府一直没敢换发货币。另外二战后的日本确立了制造业立国的方针。在这一方针下对外出口成为日本经济的发动机,日本制造因此一度充斥整个世界。货币贬值意味着本国商品在国际上的价格下降,而这也就会对国外客户具有更大的价格吸引力。
有鉴于此的日本政府于是坚持继续使用大面额的货币。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韩国:韩国在战后也出现了通货膨胀,而韩国的经济发展也是走的对外出口的路线,因此货币贬值利于韩国的出口,所以韩国政府也一直坚持使用大面额韩元。事实上类似的通货膨胀现象也曾出现在中国: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的法币也是一贬再贬。年中国的物价比起战前已经上涨万倍。
当时元法币连两个鸡蛋都买不到,最低时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法币彻底崩溃,国民政府被迫用金圆券代替法币。年8月18日国民政府下令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金圆券。然而这并没解决恶行通胀的问题:到了年5月一石大米的价格要4亿多金圆券,可以说国民政府所发行的金圆券已贬值到和糊墙的废纸差不多了。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换发货币才使货币面值得以逐渐恢复正常。新中国刚成立时追剿国民党残部的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同时国民政府时期遗留的通胀问题也还没完全得到解决,所以新中国发行的第一版人民币面额就比今天要大得多:当时曾发行过的最大面额是元。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是由本国的经济形势所决定的,所以单纯用面额去衡量某种货币值不值钱其实是不可取的。
日元、韩元之所以会被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不值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日本、韩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严重通货膨胀导致纸币面额巨大,加之日元、韩元又没角、分等辅币计量单位,所以在感觉上就造成了一种日元、韩元不值钱的印象。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的国际支付能力提高进一步加深了日元、韩元不值钱的这种固有印象,因为现在1元人民币比起以前能兑换更多的日元、韩元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406.html